学院开展院级教研活动暨名师课堂“什么是一堂好课”交流研讨会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次数:40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5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J05B401开展院级教研活动暨名师课堂“什么是一堂好课”交流研讨会。活动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北京大学仝华教授作指导。校“双一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腊生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兴教授、校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张晓松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全体教师、学院青年教师、部分思政课兼职教师和学校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参加。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菲主持教学展示环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张浩和詹爱霞老师分别围绕“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教学主题,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仝华教授作点评,她指出两位老师抓住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通过问题导入,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大量生动的图片、经典文本和人物故事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能够起到让学生听了能思考并正确思考的效果。她强调,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一堂好的思政课”。

湖北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李腊生主持“什么是一堂好课”研讨交流环节。仝华教授首先以“深入学习中共党史 扎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为题作指导。她认为讲好思政课,要充分挖掘党史育人的重要作用,并从“从历史深处把握中共党史在宏观上的五个方面、从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活动中深入学习中共党史和从跟进关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中深入学习中共党史”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她鼓励青年教师,要持续深入学习中共党史,要不断努力,以为新时代铸魂育人伟大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随后,参会教师围绕“什么是一堂好课”作了交流发言:

军事理论教研室张晓松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可以从三个维度来体现:一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二是有高阶性、有挑战度。三是信息交互、体现智慧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飞副教授以“纲要”课为例谈到,要注重“一个中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明确“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要把握“两个层面”,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积极性;也要结合现代VR、AI等技术创新实践教学。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教学目标和学生现实需求相结合;二是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三是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小波副教授认为应当从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等维度来考量“一堂好课”。他谈到一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还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一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是值得反思并可以重建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菲教授认为“一堂好的思政课”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能够围绕学生思想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建构;二是有深刻的理论剖析,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将课程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楚;三是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好的思政课堂必须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四是贴近实际、回应学生,只有敢于“迎着”学生的“困惑”“问题”讲,思政课才能解学生思想之“渴”,才能真正提升亲和力和实效性。

兼职思政课教师毛文君博士从曾经作为学生和站在讲台上成为一名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两个角度,讲述了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并给予学生正向价值观引导、传递“新”知识的重要性。

湖北名师李腊生教授谈到,“何为一堂好课”是他从教30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一堂好课的根本标准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有理,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和拥护;要有趣,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做到内容为王;要有情,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他说教无止境、常教常新,研无止境、常研常新,青年教师要注重向老教师学习和相互学习,要努力做到研教相长,以研促教、以教助研。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兴教授在总结中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仝华教授身上,真正彰显了大师情怀,她对待教学的严谨、对待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倾心关爱,都值得我们学习。学院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上一堂好课”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