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⑳】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新贡献的三维阐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20浏览次数:10

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jpg.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它的形成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又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新贡献可以从原创性贡献、历史性贡献和世界性贡献三个维度加以把握。

一、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博物馆时指出,“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认同。现代是相较于传统而言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大体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点,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特色鲜明的文明样态:以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自己的价值立场;力求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的文明;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以和平方式、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和平发展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出发,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原创性概念,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目标引领,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理想、文明追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起磅礴力量。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从本质上说,文化自信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不移的内心信念,是一种正确而积极的文化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多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四个自信”这一具有原创性的表述正式形成。文化自信是源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自信,更是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底气,有了这种底气十足的精神力量,才能形成传承、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才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生成文化主体性,自主确立文化发展目标、选择文化发展道路,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以“两个结合”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这是在新时代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路径而提出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两个结合”的实践指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这“两个结合”中特别是“后一个结合”是具有原创性的表达,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积淀,需要走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两个结合”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现代的,经过“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这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路径、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

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深刻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价值。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支撑起民族几千年连续性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这种历史逻辑和文化逻辑,就是我们所称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华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积淀了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推进转化创新,科学阐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阐释和研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这一基本立场,并且结合时代的实践需要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提出了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包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引领时代新文化,全面总结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总结和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意味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和总结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就是为了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三、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深刻诠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论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点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要适应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要求;外来文化本土化,要结合本民族历史积累和本国具体实际。这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表达,是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

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怀,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深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格局中谋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命题,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以“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的文明观,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和发展方法,极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既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也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小波(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王舒娴

转载自:http://m.cnhubei.com/dhgd/p/16940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