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师生党员纪律意识与作风建设,7月上旬,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党员走进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教学、重温誓词等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在学思践悟行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教育使命。
1.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党员们走进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师生们在“高潮与危机”“贡献与局限”“传承与铭记”等展区,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复原的会场场景、详实的文献资料,重温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志愿者讲解员结合展柜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复印件,向同学们阐释了会议在党的组织建设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段历史提醒我们,越是事业发展,越要坚持自我革命。”
2.毛泽东同志旧居
穿过一条绿荫掩映的小巷,师生们来到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汉居住的地方。青砖灰瓦的民宅内,简朴的陈设、泛黄的书稿、墙上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这位伟大领袖的青年革命岁月。
“这里不仅是毛泽东一家生活的地方,更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诞生地。”志愿者讲解员指着堂屋的八仙桌介绍,“1927年1月至2月,毛泽东在这里走访湖南五县农民运动,写下这篇著名的调查报告,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大家驻足观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手稿复印件时,感慨道:“今天站在毛泽东同志当年写作的地方,更能体会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深刻内涵。我们也要扎根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3.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大操场的鲜红党旗下,全体师生党员整齐列队,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每次重温誓词,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院青年教师们在宣誓后表示,“农讲所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的鲜活素材,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研究生党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读懂‘有字之书’,更要读通‘无字之书’,把红色基因注入学术研究,用实际行动回答‘强国一代’的历史之问。”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晓艺 王凯迪 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