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这穿越时空的礼赞,辉映着江汉大学植根荆楚、培育英才的悠久传承。作为国民教育之顶端力量、国家人才竞争之关键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之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承载着继往开来的重任。而立于这育人金字塔尖的,正是肩负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研究生导师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科研与育人的沃土上,总有这样一群师者,他们以智慧为炬,照亮学子科研征程;以匠心为笔,勾勒学生成长蓝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腊生教授,深耕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沃土,在创新教学与深情育人中初心如磐。他以“三分课堂”革新教学之法,以“湖畔有约”凝聚学术之魂,更以“圆梦基金”托举学子之梦,用学识的深度与仁爱的温度,培育了一批批在学术高峰攀登、在人生路上奋进的青年英才。
导师简介
李腊生,法学博士,二级教授,湖北名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是教学革新的领航者:首创“三分课堂”教学模式,让研究性学习扎根研究生教学;学术生态的营造者:打造“湖畔有约”跨年级交流平台,激活学术薪火相传;仁心育才的践行者:七年前倡导设立“圆梦基金”,迄今捐款逾10万,不让一个梦想因困顿蒙尘。育人硕果累累:主持多项教研项目,出版研究生教材;近三年指导学生主持或参与课题10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斩获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湖北省“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项8项,培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指导毕业研究生100%高质量就业。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青春奋斗路上的点灯人。
课堂星火:点燃研究性学习的“革新炬焰”
“填鸭式教学已不再契合研究生课堂的教学探索!”李腊生教授洞悉变革先机,在“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点燃“三分课堂”的革新炬焰。教师课堂精讲、学生自主研读、全班交流研讨——三束光芒各占课时,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更突出研究生主体性。
这束革新之焰,促进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研究的“主动参与者”的华丽蜕变。近三年,10多项课题跃动着学生的探索身影,20余篇论文闪烁着他们的思想光芒。这不仅是课堂模式的胜利,更是研究性学习生命力的蓬勃绽放。如今,这首创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推行四轮,即将推向更多课程的求知原野。
2湖畔薪传:温暖学术共同体的“思想长明灯”
三角湖畔的草地,是李腊生教授精心守护的“思想牧场”。这里,一盏名为“湖畔有约”的长明灯,已温暖了数个春秋。每学期3~4次,他与各年级学子围坐,或探讨学术前沿,或聚焦社会热点,或分享人生感悟。这种轻松开放的交流机制,吸引了其他导师和研究生自发加入,形成跨年级、跨导师的学术共同体。
“我们有详细的活动影像记录,很多学生从师兄师姐的经验中少走了弯路”,李教授自豪地介绍道。该平台既促进了学术素养提升,又培育了团队协作精神。他指导的学生近三年获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湖北省“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项7项,1人获国家奖学金。这无一不在映照着这湖畔灯火赋予的智慧与力量。
仁心筑梦:用爱浇灌每一个求学梦想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圆梦基金”是李腊生心中的牵挂。2018年,他亲手点燃这簇火种——倡导设立“圆梦基金”并带头每年捐款1-2万元,其累计捐资超10万元,用于资助、奖励研究生。
“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顿而折翼!”这朴素的信念是薪火不熄的根源。而“指导的毕业研究生全部高质量就业”的成绩单,正是其育人成效的最佳注脚。从“三分课堂”的思维星火,到“湖畔有约”的智慧灯火,再到“圆梦基金”的仁爱薪火,李腊生教授以行动诠释着“经师”与“人师”的完美融合。他构建的“立德-教学-科研-实践”四位一体熔炉,正锻造成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闪亮样本。
青春航标:镌刻奋斗底色的“信仰灯塔”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李腊生教授这句凝练的寄语,如一座巍峨的“信仰灯塔”,矗立在学子心海。这也是他近四十载执教生涯的生动诠释——从三尺讲台到科研一线,从课堂革新到爱心助学,他始终以躬行实践镌刻着奋斗的内涵,亦如一盏温润而坚定的明灯,在三角湖畔的暮色中映照着求知者的身影。
这盏灯里,有“三分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有“湖畔有约”平台跨年级学术传承的温暖,更有圆梦基金里数载如一日的赤诚坚守。当年轻学子们将奋斗二字铭刻于心,便如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学术探索中保持钻研热忱,在人生长路上永葆进取姿态,让青春在知行合一的征程中绽放出最明亮的光芒。
信息来源:院江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