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流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红色记忆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9-05浏览次数:58

武汉是一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走进街巷里,就更能了解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历史。红色记忆,流淌着鲜活的红色血脉;英雄武汉,传承着不朽的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在春风里”暑期实践团队以“武汉城市版图上的红色印记调查与研究”为主题,以武汉市七个主城区为调研对象,对武汉市红色印记进行了系统调研与梳理。

2024年8月1日-31日,在指导老师李腊生教授带领下实践团队(胡晓慧、邓慧婷、张可欣、康琴、肖敏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践活动,包括前期资料收集、参观、调研、宣讲视频拍摄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等。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了武汉二七纪念馆。纪念馆基本陈列包括7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二七革命斗争的源起、发生、发展、影响以及弘扬二七精神的全过程。武汉二七纪念馆在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9年被中国关工委命名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接着,团队成员来到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走进纪念馆,大家深切感受到中国工人阶级在革命岁月中的伟大力量,浏览展馆中的文物、图片和复原场景,彷佛置身于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感受工人们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纪念馆中展示的工人运动史料和总工会会议的复原场景,深刻展现了中华全国总工作作为中国工人运动领导机构的重要作用。工人们在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团结起来推动中国革命前行。

此次参观调研,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更加坚定了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光荣传统信念。

团队成员们来到黎黄陂路,参观调研了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和宋庆龄汉口旧居。黎黄陂路最初名为夷玛街,1946年更名为黎黄陂路。1997年,武汉市江岸区政府将其改造为街头博物馆,旨在保护这一地区的历史遗迹并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宋庆龄汉口旧居在汉口沿江大道的黎黄陂路口,有一座高三层的小楼。塔楼高四层,方形,连接起靠黎黄陂路和沿江大道的两侧主立面,建造在塔楼每层越向上越小的窗户,在不规则中跳跃,使小楼显得独特新颖。

团队成员们来到汉阳区龟山上的向警予烈士陵园。陵园内向警予烈士雕像位于大小广场交界处,为汉白玉全身姿像,手握书卷,神态安详,头部微侧,双目凝视远方,表现出烈士对革命的无限忠贞,对事业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红色战士公墓位于广场正中,里面安葬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面对白色恐怖,共产党人毫无畏惧,他们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领导武汉各界革命群众,前仆后继,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

2024年8月29日,实践团队的三名成员:张可欣、胡晓慧、邓慧婷来到了江岸区泰宁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宣讲活动。同学们介绍了黎黄陂路、张自忠路、黄兴路、蔡锷路、刘家祺路以及郝梦龄路,通过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的形式为当地居民讲解这六条路背后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现场居民们表示,六条路背后的故事,是武汉的城市记忆,大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此次宣讲活动受到居民们的一致认可,激发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于红色遗迹的深刻了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我们相信大家共同努力,定能将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武汉的每一处红色印记都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活动和决策。这种时间跨度的深远性,使得武汉的红色印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教育和启示后代的重要意义。

这次暑期实践,不仅让大家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深刻体会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同学们将带着这份红色的记忆,踏上新的征程。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