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马当先·语你同行”志愿服务团队(团队成员:陈璐佳、卢艳、黄娟、云玉娟、程凯文、李雯英、胡欣然、党淑敏、梁延茹)将在暑期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志愿服务队不仅策划以开展专业普通话课程、举办“经典诵读,韵诵中华”征文朗诵比赛和开展主题宣讲等形式开展推普活动,还着手挖掘乡村或地方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推普实践中。
2024年7月13日,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走进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老世陈村的吴运铎纪念馆。吴运铎纪念馆位于野战国防园国防教育馆三楼,馆内以吴运铎同志革命生涯为主线,以其所处不同历史阶段为主题,由“平凡人生,觉悟之路”“硝烟岁月,辛勤耕耘”“坚定信仰,继续前行”“精神永存,昭示流芳”四个部分组成。
吴运铎,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祖籍武汉蔡甸,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传奇和励志,其撰写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纪念馆内有相关文献、报刊、图片、实物、画作、模型和影视作品等数千余件,志愿服务队成员在馆内认真学习,记录下珍贵的文字与图片。
“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加上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作战前线。吴运铎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检修土枪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后,他又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从建厂房、找原料、造机器、寻火药、造子弹、造炮再到造枪榴弹,头上悬着一个“难”字,但这不能磨灭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1948年,吴运铎亲手测绘仿美M48全保险型引信图。该引信与仿美75山炮炮弹配套,生产了6万发,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
学习吴运铎精神,就是要奋斗不止。奋斗成就梦想,实干铸就伟业。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志愿服务队成员被吴运铎的事迹与精神深深震撼,回校后整理资料并将其设计融入推普宣讲活动中。后期志愿服务团队将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实践地点特点,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以“推普技能+”培训为载体,走进社区学校,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红色文化和职业技能送入千家万户,以实际行动树立文化自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